工作动态

学校首次举办高层次人才文学艺术专场论坛

发布日期:2025-03-20     编辑:胡兵  核稿:谭映  终审: 吴长龙     浏览次数:

3月18日上午,我校首届高层次人才系列论坛文学艺术专场在锦绣校区图书馆“阅+历”阅读空间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文学院院长何旺生教授主持。我校文学院副教授齐晓坤首先以“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城市美学思考”为主题作主旨报告,指出知识本质的“地方性”,阐释了人类学的“地方性知识”是倾向于方法论的,明确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共同呼应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学术本土化的思考,可为城市美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建构路径。齐晓坤指出,中国城市美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西方城市美学的普遍性知识,从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深入到城市美学的地方性情境,从基于“地方性”的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入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研究概念和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何春雨以“传媒产业研究述评”为主题,对当前传媒产业研究路径进行了梳理,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传播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做出了基于科学和人文两个领域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传媒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实践应用提出了较具建设性的见解。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何湘怡以“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聚焦于数字时代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新闻发展,系统呈现了传统媒体在数字环境中的延续性、生存逻辑、变革路径与表现模式,探讨了数字策略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揭示了技术逻辑与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生产中的互动机制。

论坛第一阶段结束,何旺生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三位学者的研究报告各具特色,齐晓坤副教授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构建本土化中国城市美学的目标,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追求;何春雨教授为传媒产业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何湘怡博士基于新闻从业经验,聚焦数字新闻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多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为新闻传播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三位老师的研究虽领域不同,但均体现了价值观引领与人文关怀,彰显了人文学术研究的温度与深度,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论坛第二阶段由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道义教授主持。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牛传宝教授分享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报的体会与经验,对教育部和安徽省近几年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结合自身项目申报实际,分析了学术研究热点。他强调了科研项目申报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研究内容要深耕细作,研究方向要面向领域前沿,形成科研优势和“品牌”。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程轶凡以“艺术史与设计研究的跨学科探索”为主题,结合自身本硕博跨学科的学术经历,提出将艺术史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学创新实践融合,聚焦纺织服饰文化研究,推动“文”“物”互证。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猴形雷神考》与设计作品为切入点,阐述了未来三年围绕“深化纺织文化研究并构建纹样数据库;推进非遗IP转化;借助AIGC与AR技术实现传统非遗的数字化与数智化,搭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跨学科平台”进行研究的科研规划。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杨立群以"从物品创作到物影照相:曼·雷早期艺术与理论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报告以曼·雷的跨媒介艺术实践为出发点,围绕着这位现代主义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艺术边界、寻求艺术表达统一性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考察曼·雷1916年的理论文章《二维新艺术入门》中提出的"统一性"概念,以及他从"物品"创作到物影照相技术的演变历程,揭示了曼·雷如何以物为核心载体,逐步打破媒介界限,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论坛第二阶段结束,吴道义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牛传宝教授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为切入点,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程轶凡博士从艺术史与设计学的交叉领域出发,聚焦纺织丝绸与艺术考古,展现了扎实的技术性研究功底;杨立群博士则以东西方艺术比较为视角,通过“物品的世界”探讨艺术理论与理念,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开阔视野。希望学院师生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据悉,学校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青年博士等,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高层次人才论坛,围绕学科前沿、技术创新、科研创新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合作与融合。同时,论坛将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激发学术灵感,拓宽学术视野,进一步推动学校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此外,论坛还将聚焦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与创新,为优秀青年学者的引进创造有利条件。(人事处:谭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