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我校高层次人才系列论坛电子生物专场在锦绣校区图书馆“阅+历”阅读空间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承办,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忠祥教授主持。我校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汪海波教授作《氧化镓功率半导体技术进展》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氧化镓作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的优势:4.9 eV超宽带隙、8 MV/cm击穿电场和3000 Baliga优值,使其器件体积比碳化硅缩小80%,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我国通过“十四五”攻关,已在3 kV肖特基二极管、1 kV场效应管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晶体生长技术达国际水平,高频器件性能达GHz级。报告提升了师生对半导体材料的认识,推动产学研融合,展现了我校服务国家科技战略的担当。

东南大学博士孙博以“风电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监测与抑制技术研究”为题,针对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宽频振荡问题,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研究聚焦宽频振荡监测与抑制的技术瓶颈,通过改进算法实现了全频段高精度实时检测,并采用多频自适应陷波技术,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参数,有效抑制多频段振荡。该成果显著提升了风电并网系统的宽频振荡防御能力,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张倾远以“基于单层超表面相位调控的多维复用微波全息成像技术研究”为主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加工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地在单层结构中实现了多通道响应,设计了正交圆极化双通道、频率-极化4通道和频率-空间9通道三种全息成像超表面。研究通过实物加工和微波暗室测试,在不同频段均获得了清晰的成像效果,验证了该单层超表面技术在多维复用全息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普适性。

论坛第一阶段结束,张忠祥院长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汪海波教授聚焦第三代至第五代半导体的前沿发展,体现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技术突破;孙博博士探讨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重要性及其大规模应用对电网稳定性带来的新挑战,呼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张倾远博士提出基于超表面材料的创新调控技术,通过简化结构(如单层设计)提升微波成像分辨率和多通道性能,并展示了实际工程应用案例。

论坛第二阶段由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朱桂兰教授主持。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朱勇教授以“猕猴脑瘫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主题,阐述了人类脑瘫发病机制研究。研究团队基于猕猴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创新性地开发了三种猕猴脑瘫动物模型构建方法(运动皮层部分切除、鞘内及颅内注射胆红素),并配套建立了系统的模型评估体系。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脑瘫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前研究平台,同时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转化意义。

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张红艳以“雷公藤红素多功能纳米载体赋能免疫疗法治疗多种癌症的研究”为主题进行介绍,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雷公藤红素(CEL)的多功能纳米递药系统,突破性发现CEL具有双重抗肿瘤机制:既能诱导肿瘤免疫原性死亡释放抗原,又能通过调控PHD3靶点重塑肿瘤代谢微环境并激活CD8+T细胞。研究通过纳米载体技术成功实现CEL的肿瘤靶向递送,解决了其临床应用的关键瓶颈。该策略通过协同免疫原性死亡诱导、代谢调控和PD-1/PD-L1阻断,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显示出显著协同疗效,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范式。

南京大学博士储诚燕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主题,针对全球癌症防治的迫切需求,研究创新性地通过设计铜配合物与螯合剂来精准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铜离子浓度。该研究通过干预铜代谢通路,旨在重塑肿瘤微环境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新策略。

江南大学李翔博士以“改性青稞对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为主题,通过微波流化、挤压膨化和超微粉碎三种技术改性HB,并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其活性成分。实验证实改性HB能有效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高脂血症(HLP),同时揭示了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研究进一步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阐明了改性HB调控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

湖南中医药大学王梦云以“湘产青钱柳叶和土家药血筒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为主题,对湘产青钱柳叶和土家药血筒叶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研究发现,青钱柳叶富含3,4-开环达玛烷型三萜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糖脂代谢、降压和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其降糖作用可能通过调控糖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实现;土家药血筒叶(异型南五味子)则以木脂素和三萜类化合物为核心活性成分,分别表现出保肝和抗炎作用。

论坛第二阶段结束,朱桂兰院长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四位论坛主讲人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热点,系统性地梳理了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的最新进展。报告深入探讨了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分享了多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见解与实践经验,对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人事处: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