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学校举办高层次人才思政和外语专场论坛(七)

发布日期:2025-04-22     编辑:谭映  核稿:胡兵  终审: 吴长龙     浏览次数:

4月17日下午,我校高层次人才思政和外语专场论坛在锦绣校区图书馆“阅+历”阅读空间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外国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可胜教授主持。我校2023年新进博士程洁以“东亚的历史困境和三国合作机制的脉络”为题,从制度层面、治理层面和国家交往层面论述了中日韩深化合作的学理和实践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申博士以“空间想象与幽暗意识: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为题,通过文本细读和社会历史的方法揭示出希尼的空间实践与空间思想之间的联系,深入探析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绘制的“家宅空间”“沼泽空间”和“旅行空间”。

北京语言大学郭松林博士以“政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为主题,从术语学维度和翻译方向维度论述了术语翻译的规范性问题强调概念系统一致性,从双重维度的标准化探索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

论坛第一阶段结束,李可胜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程洁博士的研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倡导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有机结合,特别强调了学术问题精细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李申博士的文学研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其聚焦单一议题的深耕模式为学界提供了范例;郭松林博士的时政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对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出了创新性思考。同时对于年轻学者提出了扎根中国土壤,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32C53

论坛第二阶段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光辉教授主持。我校2024年新进博士廖永林教授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博士学位论文的角色,作《职业发展中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专题报告。报告认为,博士学位论文既是博士生生涯的终点,也是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起点。在教师职业发展中,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孵化功能、教学助推功能,实现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安徽师范大学魏泽文博士以“新时代劳动美的形象思维审视”为题,针对新时代社会风尚中的劳动美,研究了其在劳动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和情感体验。他采用形象思维的审视方法,阐述了劳动美展现出的现实的具体形象、美好生活的形象、鲜活的人性形象。

合肥工业大学卞程秀博士以"以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大学生思政课深度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力探赜"为题,提出了大学生思政课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路径。

新疆大学博士潘文丽以“历史·现实·实践: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出场的语境解读”为题,从历史语境、现实语境和实践语境三重向度,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探赜,深刻揭示错误历史观及社会思潮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有力印证新时代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安徽大学胡淑芬博士在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等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统领地位、话语体系,以及推进政治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深入阐释。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张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为题,从学理角度深入阐发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辩证互动的内在逻辑,在系统化探讨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优势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和新生态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并以此落位于技术供给与产业应用、生产要素利用与配置、人才培养与流动、科技合作与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实践指向。

3C6EE

安徽大学王燕博士以“线上卖轮胎:县域返乡青年数字经营实践的生成机制研究”为题,提出了“农工商互联产业结构”与“熟人-数字社会融合”的双向路径,为县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论坛第二阶段结束,何光辉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六位学者的内容聚焦相关学科理论,与时代变迁中的现实需求相契合,问题意识突出,针对实践和理论问题提出了思考结果。(外国语学院:吴奇丽;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嘉;人事处:谭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