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我校高层次人才物材专场论坛在锦绣校区图书馆“阅+历”阅读空间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承办,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由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訾振发教授主持。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孟影教授以“MOFs衍生的多孔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为题,针对当前复杂电磁环境,研究了MOFs衍生的多孔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与机制,通过调节复合吸波材料的结构与组分等实现不同频率波段的电磁波吸收,为研发可根据电磁环境自适应调节吸波性能的智能材料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挑战。

昆明理工大学宋宏远博士以“多相结构演变的SrCoO3-δ基体系铁磁有序调控、电热输运及析氧性能”为题,基于SrCoO3-δ的A位稀土掺杂效应,探究314-SYCO室温铁磁有序化机制及其多相结构的电、热、磁输运差异;通过B位分别引入梯度Fe/Ni离子实现了无限固溶立方和富Sr错位正交的结构调控,进一步表面重构优化电子结构提升OER性能;并以室温铁磁相314-SYCO为铁磁催化剂,旨在揭示磁结构、磁畴与OER性能关联的同时推动磁场作用下OER铁磁催化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爱娜博士以“过渡金属碲化物CrxTey的磁性和电输运性质研究”为题,通过对体系磁性行为以及电输运行为分析,聚焦CrxTey体系复杂磁结构的形成机理和磁相变机制。研究成果揭示了CrxTey的磁序、磁结构、霍尔效应等在温度和磁场中的演变规律,为体系的物性调控和性能提升提供了物理依据,促进了其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湖南大学吴广成博士以“基于二维材料的感存算一体化器件应用”为题,利用二维材料原子级平滑的表面、表面无悬挂键以及优异的静电调控能力等优点,围绕二维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存储器的设计构筑,探索了器件在感知、存储和计算一体化方面的功能应用。基于低维半导体光电集成器件的集成电路研究可以为延续摩尔定律,增强算力以及未来的大规模信息处理和功能集成提供硬件支撑。

安徽大学汪保军博士以“跨尺度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电磁波吸收机制研究”为题,针对传统电磁波吸收材料损耗强度低、响应频率范围窄的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跨尺度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策略,精确调控了吸收体的介电极化弛豫响应。研究主要聚焦晶体结构缺陷、表界面结构优化以及电子分布特性,阐述了跨尺度纳米材料对电磁波能量的微观损耗机制。该策略为开发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安徽大学左铖博士以“基于光学游标效应的特种光纤传感研究”为题,聚焦干涉仪型光纤温度传感器,针对光学游标效应的增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改进与优化。该研究为基于游标效应增敏的光纤传感器在工程化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吴昊博士以“二维半导体器件中的异质界面调控及其应用”为题,系统解析了二维半导体异质界面在原子尺度上的关键挑战,提出基于界面电荷转移的调控机制。不仅利用范德华接触实现了金属-二维半导体接触势垒的定量调控,实现了低势垒的欧姆接触;还发展出了基于界面电荷转移的无化学掺杂技术,为高性能、低功耗CMOS器件与非易失性存储器提供了潜在的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晶晶博士以“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结构设计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为题,以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碳基负载FeNx单原子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貌结构和活性位点优化等策略,调控FeNx活性位点在三相界面处的催化活性和传质性能。明确了活性位点与载体几何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进一步推动碳基负载FeNx单原子催化剂性能提升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

安徽大学唐海龙博士以“CeO2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H4转化性能研究”为题,针对当前CH4转化的苛刻条件,研究通过结合高温煅烧法和共沉淀法,制备出催化性能较高的CeO2基光催化剂,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的高效CH4转化。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CH4转化机理并对未来复合催化剂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副研究员肖树妹以“聚变装置汤姆逊散射诊断关键技术”为题,针对影响汤姆逊散射诊断测量精度因素,利用光斑偏移量识别与反馈控制算法,光线传输原理与光线追击方法,建立了激光远程高效精准传输技术与强杂散光抑制技术的模型。研究成果实现了汤姆逊散射诊断的高精度测量,支撑EAST聚变装置实验多次创纪录重大成果,相应技术可应用于激光探测、图像处理、星空观测 等领域。

西江大学李洋博士以“新型准低维深紫外、紫外双折射晶体的探索、生长及性能研究”为题,针对现有商用双折射晶体难以平衡大双折射率与大带隙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研究聚焦于准低维材料体系,通过功能基元筛选与结构调控,设计并生长出系列兼具大双折射率、大带隙的双折射晶体。相关成果为激光调制、偏振光学器等光电子器件的核心材料开发提供新策略,助力光学材料领域的高效研发与应用转化。

论坛结束,訾振发进行了论坛点评。他代表学院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各位青年才俊带来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为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场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盛宴。他表示,这些报告不仅展示了国内外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王利华;人事处: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