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学校举办高层次人才电子教育专场论坛(十)

发布日期:2025-05-14     编辑:谭映  核稿:胡兵  终审: 吴长龙     浏览次数:

5月9日下午,我校高层次人才电子教育专场在锦绣校区图书馆七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承办,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孔勐教授主持。我校吴杰副教授首先以“轨道角动量与可重构天线技术进展”为主题作主旨报告,指出涡旋电磁波的轨道角动量(OAM)作为一个全新的正交维度为无线技术应用增加了可复用模态,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报告重点介绍了近期研究的一种宽带线性极化和OAM模式可重构的磁电偶极天线阵列和一种圆极化可重构与线极化混合的OAM模式复用同心均匀圆阵,探讨了OAM天线的混合模式发射、解调、模态串扰、信道容量计算及OAM模式可重构空间复用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安徽大学博士后吴冉运博士以“车规级新型储能及传感器件的高性能化与集成封装技术研究”为主题,围绕车规级储能与传感器件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结合自身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提出新型电池-传感-封装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能源收集与存储、自驱动传感的车规级核心电子器件,通过开发新制造技术、设计器件结构、优化异质集成封装工艺,实现了新型器件在能量密度、响应速度、工作寿命等性能维度上的系统提升,为实现国产相关器件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相关关键技术的自主化。

论坛第一阶段结束,孔勐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吴杰副教授在OAM天线领域的创新为6G通信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其可重构天线设计展现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吴冉运博士针对车规级电子器件“卡脖子”问题提出的集成化解决方案,兼具学术突破性与产业落地潜力。两项研究分别从信息传输和能源存储两个维度,体现了"通信-能源"交叉融合的创新趋势。

论坛第二阶段由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唐烨伟主持。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2024年新进教师彭文雅以“新群体成员身份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及机制:基于社会认同视角”为题关注新群体成员身份是否以及如何促进创伤后成长,并构建了“新群体成员身份影响创伤后成长的自我概念重塑过程模型”。

华中师范大学卢迎丽博士聚焦于新教育制度建设,以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指引深入阐释教育制度创新意蕴、类型与动因,并创造性提出构建多级主体的联动机制、多元利益的耦合机制等使新制度持续深化的实现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孟小续博士针对婴幼儿行为问题的共发普遍和持续存在现象,本研究提出了婴幼儿行为问题结构中存在一个p因子,并通过fNIRS技术,探究其有关的神经基础,发现了行为问题p因子在婴幼儿中的存在及稳定性,以及默认网络与额顶控制网络、躯体运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高p因子儿童的神经标记物,为儿童早期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提供神经科学依据。

华中师范大学王静博士围绕教育游戏中的个性化设计展开研究,从理论上分析游戏元素与个体特征的关联,通过实验探究排行榜排名和竞争特质对学习的影响,其研究为设计个性化教育游戏系统提供依据,推动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于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王莉博士以“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及其神经机制”为题,研究了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以及注意控制理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入手,尝试构建“社交焦虑个体时间-空间双维度信息加工模型”,该成果为进一步理解以及干预社交焦虑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坛第二阶段结束,唐烨伟进行了论坛点评。他指出,各位学者从个体心理发展、学习方式革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探讨了教育心理科学的研究进展。在个体心理发展层面,彭文雅博士和王丽博士分别从社会认同理论和神经机制角度揭示了心理干预的复合路径。学习方式革新方面,孟博士和王静博士的研究从神经基础到游戏化设计,阐释了神经发育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制度创新维度,卢博士的研究强调了教育制度对个体发展与学习革新的支持作用。五项研究共同呈现了神经教育学、循证实践和跨层次整合三大范式的突破,推动了教育研究从经验导向到神经证据驱动的范式转换。(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王辉;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赵一婷;人事处:谭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