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娟,女,中共党员,博士,1984年7月出生,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静心科研让她一直探索新知,不断发掘新内容;厚爱育人让她总是不断践行传道授业解惑使命,探寻教书育人新方法,用“热心传道,耐心授业,静心科研,终究安心解惑”这句话来形容许晓娟老师再合适不过,

静心科研——做学生专业学习的铺路人
科学研究向来是件要吃很多苦的差事,热爱可抵万难。许晓娟老师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往往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和直接社会价值,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静心研究”是她能潜心研究的法宝:静心阅读,静心实验,静心写作。进入合师以后,结合学院科研平台发展需要和自身专长,她开展了灵长类微生物生态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书山有路勤为径,经过数年的潜心学术,近年来,她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结题优秀),企业委托研究项目1项,省级研究中心开放项目1项;发表中科院、JCR二区以上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JCR二区论文5篇(Top期刊2篇)。现为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会、国际灵长类学会会员。在她看来,这些成绩不只是自己的努力,还蕴含着导师的指导,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培养,她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为学生专业学习铺路。

耐心授业——做学生学业发展的摆渡人
在课堂教学中,《细胞生物学》是她的主要讲授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繁多,每次课前她都抽出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精心备课;课上,她也是尽量把内容讲的浅显易懂,面对对口班的学生,为了让他们能明白,会变换方法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细胞本身就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好消化这门课,她绞尽脑汁调整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美丽的细胞绘画评比、模型的手工制作,联系家乡谈细胞演讲,病毒和人类关系的辩论赛等活动。并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引入课堂教学,邀请前沿大咖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渴望能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将专业学习前沿化、深入化。同时,她自己也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发表三类教学论文两篇;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获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安徽省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三等奖,“江博杯”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为了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验教学中,她细心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利用自身在研究领域长期积累的敏感度,积极吸收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生命科学竞赛、标本制作大赛、互联网+等比赛,并给予多方位指导。指导的学生参赛作品曾获得了安徽省标本制作大赛一等奖(2022年),她本人也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此外,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她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理念融入教学改革,无偿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多人考取安徽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硕士研究生。

热心传道——做学生价值方向的引路人
许晓娟认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重要,她认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去培养更多孩子的,老师的使命更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在她看来,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育人,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她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落实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在注重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她还强调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发展、家乡特色关联,促使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此外,作为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关心,经常和学生谈心,为他们解惑,帮助他们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们积极参加“行知学堂”活动,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教学活动,并获评优秀小先生称号;2019级的一位学生在她的引导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四川省服务岗位,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青春。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时刻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衷,也因为她的优秀表现获得了2023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许晓娟在科研和教学上不断深耕,一刻不敢懈怠。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未来的日子里,许晓娟表示将继续上下求索,做好信号分子,期待与更多的“生命”发生奇妙的生物学效应。